谈文艺创作中的思想与内容
文学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存在作者的思想意识,愿望和目的。而在一定的思想下产生出来的内容是根据创作者的格局层次、社会倾向、宗教信仰及其知识面来决定的。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社会里,都会出现一批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都存在着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宗教性等等的特征。
由于人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倾向性和习惯性。因此,它会受到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及其生活环境等等影响,而这种影响都会在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封神演义》作者陆西星是明代的一位道士,因此封神演义中的神仙妖怪带着中国的道教文化特色;而施耐庵笔下的《水浒传》,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同时塑造出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揭示了元末明初时期的社会矛盾;再如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共产党宣言》,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观“唯物史观”,它揭露出了阶级社会的矛盾,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斗争,创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使人类社会文明进入了新的高度。
在文艺作品的思想和内容中,社会生活的真实和真理高于一切。文艺家首先应力求争取生活的真实和探索真理的勇气。虽然文艺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应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中、在生活的现实矛盾中去了解生活、了解社会。
一个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的文艺家,他们会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中带着深度的思想和追求,带着开拓创新和思想意识的觉醒。
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应该是生活真实性的反映,是现实主义文艺坚定不移的定律。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中,思想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文艺作品的成就不仅决定于思想构思的深度,而且也决定于文艺内容形式的完善性。对社会有意义的内容的本身,还不能决定文艺家作品的成就。如果文艺家不能善于把他所选择的内容体现在高度的文艺形式中,那么他必定会歪曲作品的思想,因而他的文艺作品,往往会给人一种臆想出来的公式化形式。因而思想与内容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才能成就文学艺术作品的千古传承。
谈人文主义与自由民主
人文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另一种译名,也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二,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体系。早在十四到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为了摆脱经院哲学和教会思想的束缚,提出了人道主义,作为反对封建、宗教统治,发展自己的哲学、政治、文艺武器,主张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君权”,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到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又把人道主义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口号,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治权服务。
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曾广泛反映在哲学、政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起到过反封建、反经院教会的积极作用。在当时揭露了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不合理现象,同时又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深化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趋向,这时的人道主义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进步性就逐渐被削弱,有时甚至成为资产阶级的掩饰、调和阶级矛盾,麻痹人民斗志,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事实上,当今社会仍然存在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抗。如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等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点存在于为谁的利益服务。
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差异,及其意识形态的不同,为谁服务的出发点同样也不同。
譬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出现矛盾及对抗时,我们都会站在各自的政治立场、经济利益、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绝对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在意识形态核心思想上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不同的。
这是一种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斗争,这种意识形态表现在哲学思想、经济模式、文学艺术、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及其军事实力上。由于中西方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核心价值观,因此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制度,各自会培养出一批适合自己社会制度的哲学家、思想家为社会服务。而这种服务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来引导民众,才能让社会朝着稳定的方向目标发展。
西方资产阶级的核心思想提倡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但这些是在不触及到资产阶级核心利益的情况下的政治言论,一旦触及到资产阶级核心利益,什么自由平等、民主博爱都成了空话。
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资产阶级的核心思想被逐渐削弱。因为无产阶级提倡的是共同富裕,让世界和平、让人民平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因而,同样是民主、自由、平等,在中西方理解的涵义及其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谈文艺中的美感与美学
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会被其中的人物的行为、命运以及各种生活情景所感动,因此在精神上会得到满足、兴奋和愉悦,同时也会出现憎恨和厌恶情绪。从而增强对生活中的是与非、美与丑的判断能力。这种心理活动就是对艺术中的美丑感。美感是人们对艺术形象的感受、理解后,并和艺术家在审美理想方面大体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美感是主客观的统一,它一方面受到艺术家艺术作品水平高低的制约,另一方面受观赏者自身审美的感受能力的强弱、艺术趣味的高下和审美观点的正确与否的影响。因此美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反映所感觉都是不同的。比如“幽默”,有些人欣赏后会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有些人觉得毫无趣味并不可笑;如美术中的人物山水画,例如《清明上河图》,有些人看到的是人物百态、社会背景、天地人和,而有些人只能看见山与水,一群赶集的人。这就是审美观、美感、艺术感染力因人而异的区别。因此美感不是统一的,而是因个人的欣赏能力和感悟所决定的。
而美学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一种科学,或者是艺术上的哲学。美学研究自然美、社会美、环境美、艺术美等,对象十分广泛。各种自然现象、
人造器物、人的容貌和精神世界、社会生活事件以及各种艺术作品等,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与人们产生审美关系。而作为专门存在的特殊审美领域的艺术则集中地反映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而,美学主要是通过艺术来探讨美的本质、特征、人的审美意识及其历史发展规律,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和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
美学是一门边缘性的科学。它是在同哲学有机地联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是艺术的哲学,它是研究艺术各个方面的专门理论,如文学理论、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等,互相沟通,相互影响。它同伦理学、心理学、社会环境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来源于社会实践,也依赖于社会实践,同时又作用于社会实践。因此,美学不仅仅在艺术方面,而且在工业器物造型、人们的生活环境方面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事实上,美学与美感就存在于生活和实践之中,存在于我们的欣赏和感觉之中。关键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观察、审美、理解和欣赏,这就因人而异了,层次格局的不同,得到的美感的结果完全不同。
自然,有关美学的许多问题至今仍在探讨中延续永不停止。因为,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审美的角度也在不断进步,对事物的认识,对艺术审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美学是根据人们的审美、欣赏以及社会生活的需要来研究分析,并且创新发展成为一种美学中的哲学理论。
美感与美学是不同的,但互相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美感是人们在对事物认识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愉悦、兴奋的感觉,是人发自内心的满足感。美学是一门社会艺术哲学,在不断地探索发展创新,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门哲学。
谈传统文学与民族形式
所谓传统文学是指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学,它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及当时的时代特征等综合组成。传统文学具体体现在一系列优秀作品和理论著作中。
由于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在文学艺术上也会出现不同观点、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文艺作品。因此,在文学传承过程中,都会选择性的吸收或排除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现代社会主义文艺自然也有选择性的吸收和抛弃,只有在批判地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艺基础上进行创造革新,才能发扬光大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才能做到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群众化、民族化,才能不断的丰富、提高,创作出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文艺。
而民族形式是指,各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本民族社会生活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主要表现在创造文艺作品所使用的艺术手段以及作品的结构、体裁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它适合于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符合本民族人民的欣赏习惯。
但民族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社会思想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且不断吸取其它民族文艺形式的优点,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事实上,传统文艺的继承或者民族形式的发展都在不断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有时无法察觉,有时又快速更新发展,这取决于社会的变化过程。例如农耕文化时代,文艺就是口口相传,笔墨传承,因此千百年没什么变化。随着人类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当今社会,短视频、抖音、微信,甚至人工智能都在传播和创造文艺作品。因此当今的文艺是快速发展日新月异时期,也是多元化吸收发展时期。
当然,文学艺术家要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也是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
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要达到社会主义民族化,就必须吸取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结合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开拓创新出一条新的,为社会主义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新的文艺之路。
谈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思想性
在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时,作家、艺术家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达到对艺术的正确和深刻程度。由于在不同的阶级社会里,作家、艺术家总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按照一定阶级的世界观来认识社会反映生活,只有当作家、艺术家能够认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并且有较高的艺术表现能力时,才能不同程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揭示出某些社会现象的本质意义。因此,文艺的真实性与作家、艺术家的思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密切关系。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必须熟悉社会生活,熟悉社会制度及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的作家、艺术家要从实际生活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在最大限度内认识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意义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创造出附合社会主义政治性和真实性完全一致的文艺作品。
当然,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不等于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生动、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更有思想性,从而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才能真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充满希望和远景。
而文艺的思想性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全部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义。作品中思想性的高低,取决于创作者的世界观和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思想性和艺术性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而社会主义文艺要求作者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实际生活,创作出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文艺作品,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教育人民。
真实性与思想性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核心,文艺有没有真实性、思想性是衡量文艺作品好坏质量高低的关键,同时也反映文艺作品是否吻合时代特征和阶级社会关键所在。好的文艺作品不仅从真实中提取生活经验,同时也在塑造新的思想意识,创造新的思想理念,从而走向新的时代新的辉煌。
然而,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停留在过去,随着人类科技的提升,经济的发展,人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进步与时俱进。因此,文学艺术的创作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社会性质的不同而变化,也就是说文艺除了真实性和思想性外,还存在阶级社会的倾向性,说白了就是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相结合。如果文艺只有政治立场没有人民的立场,文艺就会脱离劳动人民,反之文艺只有人民立场也会失去方向目标。文学艺术只有把政治与人民立场方在首位,才能真正反映出时代特征社会性质,才能真正发挥出文学艺术作品的作用。
谈文学艺术家的风格和个性
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会带着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因为,文学艺术作品是有精神和思想的,也是文学艺术家对社会、环境、制度、人文、情感、思想、精神等等的反映。
文学艺术家由于对生活的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熔铸主题、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表现手法和语言等艺术手段方面都各有特色,各不相同。因此,就形成了文艺作品的多样化和不同风格。而个人的风格是在对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环境等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但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环境又通过个人的独特风格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个人独特风格的形成,是文学艺术家在达到一定的艺术成就和高度的一种标志。
这种独特标志也是文学艺术家个性的反映。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文艺家都会塑造具有鲜明生动的人物个性和艺术特征,才能体现出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和艺术性,才能受到读者观众的喜欢和接受。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对人物个性特征及典型的塑造,达到了武侠小说的高峰。比如,齐白石画“虾”,不仅画出了虾的动态特征,更多的是画出了虾的灵性和灵动感,给人一种与鲜活生命共存的艺术享受感。
事实上,文学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创作风格,但这些风格大部分人离不开时代、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的制约。因此只有让自己充分的认识时代背景、认识社会制度、认识人文和环境,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有个性、有风格的优秀作品,才能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和共鸣,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提倡政治与文学艺术的一致性,同时也要做到文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统一,文艺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发挥出文学艺术家个人的风格和个性特点,为社会主义服务,达到既吻合时代特征,又符合社会发展,同时也能发挥出文学艺术家的特色风格个性。
当然,文学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个性的形成,是要经过生活社会环境的磨练而慢慢形成的,没有经过风雨沧桑岁月的锤炼,这样的文艺作品是苍白的,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学艺术家,更谈不上会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真正有思想、有精神的文艺家,必定是有崇高的品德和文艺素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爱、对人类社会的爱。
谈人性与社会关系
其实抽象的人性论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不用社会阶级观点分析人,不按照人的历史发展解释人性。似乎人性与阶级社会制度都无关,人性就是一种自我或本我的天性,是固定的本性。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性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人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某些共同性,但人性的社会性是带有阶级性的,而不是与阶级无关的。比如,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后,抽象人性论就成为资产阶级宣扬阶级调和、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工具。
当然,人性不管你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都存在。但这种人性的存在往往是
千差万别的,而且倾向于各个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因为,人性不是完全独立地存在,而是有依赖性或者说是合作性的存在。
事实上,人性与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因为这是现代人生存的基础,一旦离开了社会这个基础,人性就可能回归野蛮,回归到为生存而掠夺战争的原始人性。
其实人性也是跟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它虽然独立于社会,同时仍然依附于社会。因为,人性也是受到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性的善恶离不开教育环境和社会制度带给它的影响。人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环境下都会出现不同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基础。
然而,现实社会仍然存在着众多矛盾,如社会制度矛盾、宗教信仰矛盾、贫富差距矛盾等等,因此,人性也是千差万别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必须适应周围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也就是说,要根据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塑造自己的人性,融入社会大环境中,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当然特殊个别除外。
一般的人性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因为它受社会环境教育制度的影响,也就是说人性是后天塑造而形成,天生的人性往往是一些有神论者的观点。
谈哲学思维与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哲学思维是站在社会主义革命发展方向的,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基础的哲学思想理论。因此,它有一整套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实践理论。它不同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思想理论。比如,哲学经济学,它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经济学,也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哲学经济学。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学,它们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结果也完全不同。比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经济学,它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金字塔型的,最底层的永远是穷苦的劳动人民,最高点,在封建社会就是君王。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哲学思想,经济模式也是一样。因此,社会经济、朝代到了一定的顶盛期就会走下坡路,甚至重新洗牌。这就是封建、资本主义哲学经济的结果和它的未来走向。但社会主义哲学经济模式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封建社会的模式。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哲学经济模式是平行的,它的经济模式犹如一条平行马路,从窄小逐渐加宽加大,直到能包容所有底层劳动人民,从而向前平行推进。这个经济模式没有金字塔的最高点,因此不会出现经济及社会朝代循环的现象。而是永远平行发展向前推进,是最适合人类社会提升文明程度和发展方向的。然而,社会主义哲学思想、哲学理论、哲学逻辑思维都还没有成熟。社会上大量的封建、资本主义哲学逻辑思维依然活跃,金字塔式的经济模式依然存在,当然,也有经济学家提出大头小,中间大的棱形的经济模式,其实这些都违背社会主义哲学理论和哲学思想的。
事实上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社会主义哲学思想教育,缺少社会主义哲学逻辑思维。我们需要重塑社会主义哲学理论,要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学艺术上、民族文化习俗上等等,改变各行各业存在的金字塔思维,改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切需要社会主义哲学理论和哲学思想来奠定基础。
谈文学艺术中的意境与鉴赏
我们常用意境来评判文学艺术作品的优劣。事实上这种意境往往是个人素养、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人生信仰和世界观的反映。因为,意境对每个人的认知体验都有差异,甚至影响到对作品的鉴赏评判。意境是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用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但有时也由于过分地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倾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融合在一起,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场景,美术作品中的画景等,同欣赏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某些相通,甚至到达基本一致而产生出共鸣,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也是艺术作品的意境和深度。
而鉴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乃至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级、同一环境的人,由于思想感情、生活习惯、社会经历以及艺术修养、艺术感受能力的不同,在鉴赏上也常常出现相异、相反或某些相同、相近的感受和评价。因此,鉴赏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是根据鉴赏者的艺术素养、人生观、世界观及社会责任感来对文艺作品评判。当然,文艺作品离不开人们的鉴赏,离开了人们的鉴赏,作品就会失去社会作用。
因此,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是根据自己对文艺的认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个人对文学艺术修养的反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似乎失去了鉴赏能力,一些虚幻的、空洞的,甚至歪曲的、反面的作品在社会上流行,比如网络上流行的短视频,修仙问道、穿越时空、豪门剧情等等,都是一些虚幻的,脱离现实的短视频,会让不少人误入歧途脱离现实,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因此这样的文艺作品称得上是现实版的糟粕文艺,毫无意境可言。
而真正有意境的作品,能推动人类思维创新发展、能使社会文明传承延续,是人类文艺精华的凝聚。
人性是本我的,也是抽象的,但人性是可以塑造的。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人性有过不少论述,如:“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三品说”、“仁”、“泛爱众”等学说,对人性的解释各有不同。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性论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对个性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具有反封建的作用。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分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派别。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过去哲学上的成就,总结出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建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哲学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自身突破发展的思想意识,同时,它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开拓创新,形成新的哲学思想,而这种新的哲学思想理论会影响社会制度的发展去向和人民生活,甚至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强弱。因为,哲学思想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引导方向和目标。
然而,哲学中也存在着逻辑思维和推理,一旦形成哲学理论,它就会有一整套的理论思想,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民族民风及治国理政等等,大到治理天下,小到乡规习俗。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逻辑思维和逻辑判断,而逻辑判断有客观的规律性,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逻辑”,它的逻辑思想和推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如果脱离了这个逻辑思维方向,就不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逻辑思想理论了。
谈文学艺术创作与灵感
文学艺术的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唯一的源泉,但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加集中、更加典型。因为,作家、艺术家要经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提炼、加工等等,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当然,文学艺术家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文艺素质和素养,还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而且要有坚定的信仰和社会立场,才能有自己独立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在生活中观察、吸取创作材料和塑造艺术形象,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是通过实践由感性认识阶段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的过程,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促使思想得到解放。然而,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无法突破的瓶颈,这种瓶颈现象往往是文学艺术家自身文艺素养、生活经历、思维想象等所限制。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让他描写游泳的经验和过程,自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他必须亲自下水体验后才能感悟出游泳的困难、经验和技巧。又如绘画,一个初学者,你让他创作一幅有深意、有意境、有造诣的绘画作品,自然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他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文艺素养都没有到达这个高度。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都会出现自己的瓶颈时期,而这个瓶颈时期往往会被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打破,从而进入新的高度。但灵感的来源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要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的支撑,还要有高度集中的思想、情绪高涨思虑成熟,从而突然出来的创造能力。文艺家要有丰富实践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酝酿思考的紧张阶段,由于某些相关事物的突然启发,促使创作过程中探索的重要环节豁然开朗乃至得到明确的解决,这就是创作“灵感”。创作灵感并不是唯心主义者解释的只有极少数“天才”才能获得的灵感。
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是经过社会纷繁复杂的生活知识的积累熔铸而成,是作家、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反映社会生活、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也是作者世界观、价值观展现。当然,文艺创作不仅需要灵感,更多的是艺术冲动、艺术构思、艺术技巧、艺术夸张、艺术手法等等。还有艺术的社会性、责任感和为谁服务的问题,也就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主题思想。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确定形式和结构,必须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而主题具有阶级倾向性和时代特征。由于作家、艺术家的立场、观点或创作意图的不同,对相同的题材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主题;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和艺术表现手法也会直接影响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创作灵感也会根据创作者的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出现,
是符合创作者内心的思想理念和主题思想的,离开了创作者主题思想,灵感也就不存在了。
谈文艺创作中的自然主义与颓废主义
自然主义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主要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忽视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分析、概括和社会现实的本质方面,甚至歪曲生活。自然主义早在十九世纪后期开始在法国流行成为文学思潮。当时以左拉为代表,提出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艺术理论,主张在文学创作中运用遗传学、临床病理学等原理表现人的生物本能,认为人只能消极地受生活环境的支配;某些作品描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象,但无视社会发展规律,不能正确反映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生活发展的主要方面。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自然主义理解成纯自然。不带任何政治、不带任何阶级、宗教倾向的文艺作品,甚至可以是天马行空式的作品。把自然主义当成不受社会制度、政治、阶级、宗教信仰限制的一种手段,使文艺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当然这也是文艺在社会突变时期的过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颓废主义文艺作品。因为在社会变化过程中,不少知识分子会出现徬徨迷茫、矛盾苦闷,会寻找新的出路而误入歧途。一些人往往用消极的、堕落的、颓废的文艺作品来反映社会,用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的思想,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文艺的思想性,现实性和社会的作用。宣
扬个人中心主义、悲观颓废情绪和变态心理。破坏了文艺的基本形式、基本法则和基本作用,脱离了文艺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艺是一种革命文艺,它是为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并根据文学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而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文艺方法。要求作家、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用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如创作有革命气概的、求真务实的、客观现实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把文艺同社会主义发展结合起来,把文艺同共产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创造出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学艺术,才能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人类社会。
谈文艺、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学艺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艺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文艺唯一的源泉是社会生活,它的发展变化,不仅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新的反映对象,注入了新的内容,而且促使文学艺术的形式不断地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完美、由单一到多样,以适应新的内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文艺脱离了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文化,文艺就毫无意义,也就称不上文艺了。
当然,文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继承性和创造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但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批时代性的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能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吻合当时社会、政治、文化需要的。
然而,文艺的主流核心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而政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里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权力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才真正服务于劳动人民。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艺才脱离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低级趣味腐朽思想,从而歌颂劳动人民,服务于劳动人民。
但随着经济模式基础的改变,这种腐朽的低级趣味的文艺作品从新出现泛滥成灾。因为经济是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没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不成立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
学批判” 序言中说:“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迟或速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在生产的经济条件中所发生的物质的、为自然科学的准确性所确定的变革和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变革加以区别。”马克思认为,国家、法律和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社会意识形态都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上层建都具有经济内容的思想形式。
事实上,经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是它的内容,而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是这个内容的思想形式,是它的上层建筑。因此,谁掌握了经济基础,并且开拓发展创新,就会形成新的上层建筑。当然,这种情况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因为,我国的历史朝代是循环的,始终没有逃脱经济的循环周期圈,只不过是周期率循环的时间长短而已。
虽然文艺、政治、经济之间都相互独立,但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存在。归根到底文艺、政治、哲学、法律等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的。
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及经济模式
我国社会主义整体发展已经到了瓶颈,很多问题和矛盾已经突显,如何突破已经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事实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都在为突破瓶颈献计献策。
然而,这些专家学者们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去看问题研究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一个能从社会主义的整体性出发,从社会主义制度性的角度出发,从人民的利益性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经济学家,他们往往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解决经济问题,看上去没什么逻辑问题,但实际上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和错误,“经济为谁服务” 的问题?而一些崇拜西方经济学专家们,往往分不清经济为谁服务,或者故意混淆是非,把社会主义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混为一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却套用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模式,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生经济模式弄成了“四不像”, 还以为解决了经济问题,殊不知已经脱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学模式。这种模棱两可的纯经济,自然弱化了社会主义经济,动摇了社会主义根基,这样的纯经济思想理论不可取。
譬如文学艺术家,在创作文学艺术作品过程中缺少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如何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共同富裕等等文章。而是一些文学艺术家们脱离了社会主义主题思想,把文学艺术当成了赚钱的工具,娱乐和游戏。
书画作品卖出了天价,艺术家明星身价过亿。在这些所谓的文学艺术家身上,文艺成了他们赚钱的工具。但这些都是一种表象,根本原因是缺少了社会主义核实价值观,社会主义的哲学思想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弱化,让一些所谓的纯经济学家、纯文学艺术家钻了空子。
再如经济改革,把公有制经济改成私有制经济,这种改革,实际上落入了资本主义的陷阱,原本经济命脉牢牢掌握在国家手里,经过私有制改革,经济命脉转眼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么国家还有什么能力让人民共同富裕?当然,那些所谓的纯经济改革家们,提出让国家卖国有资产、卖土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真正做到了杀鸡取卵的效果,搞垮社会主义经济。当国家资源卖完以后,就会出现地方政府破产等情况,如果不破产,只有一条路压榨劳动人民。这是违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经济改革。因为这样的改革国家失去了掌控经济命脉的能力。
当今社会又出现了一种可以改变国家命运的大事,如果不未雨绸缪,必将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人工智能的出现。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初见成效,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90%以上的工作。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将来必将出现严重的劳动力过剩危机,这个危机是无法避免的。在资本主义国家必将出现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社会现象。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科技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穷人没有这些资源,只能受到压迫自然淘汰。那么在我国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如果再不未雨绸缪,经济命脉掌控在国家手里,共同富裕小康社会也会随着失业人员的增加而消失,穷富两极分化会加大,社会主义优越性也会荡然无存。
社会主义发展已经到了瓶颈,要想突破瓶颈,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的哲学思想,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的科技文化,确定社会主义的方向目标。因此我们要对纯经济、纯文艺、纯科技、纯政治这些观点区分开来。社会主义发展就是有目的性的,它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没有什么纯经济、纯文艺、纯科学一说,这一切都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而服务。
谈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
任何人都存在自我意识,因为这是人主体对自我的认识,也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区别和标志。从心理学角度讲,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和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一种统一的思想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卑感、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等形式。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交往过程中,特别是语言和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认识自身和环境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如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己。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际过程中,人们都会彼此认识和评价,这些评价会影响到个人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另一种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自我认识,个人对自己心理和身体特征的研究而形成自我意识。直接的自我认识是通过自我观察表现出来,间接的自我认识是通过分析活动结果来完成的。从而通过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而形成自我意识。
然而,这种自我意识并非人人都能自我认识的。因为,有些意识来自于自然和习惯,有些意识来自于知觉、视觉,有些意识来自于社会环境,有些意识来自于传承和教育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无意识和认知的盲点。
人们对意识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事实上是在不断变化的。因为,人随着社会经验的不断积累,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提升,他的认识能力和意识都在不断进步提高。比如,人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和意识都各不相同。因此,人的意识和认识是根据年龄、社会经验、教育、环境等等的不同在不断地与日俱进,它永远不会停息的。
当然,在意识和认识过程中,也存在着错误和盲点,因为很多事物不能用表象去认识。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从表象看,太阳绕着地球转,古代人都是这样的认识。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科技的理解认识,现代人已经没有人会认为太阳还绕着地球转,这就是认识的错误和盲点,而意识也往往跟随着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认知和意识往往会犯同样的错误,而这些错误自己也意识不到。因为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准确的,因此在意识中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错误信息和盲点,需要我们不断地去修正自我意识,使意识尽可能地少犯错误,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点,达到自我优化的程度。